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刊对文章进行编辑、刊登和数字化发行。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,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,本刊被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》及中国知网(CNKI)独家收录。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以上数据库收录,请在来稿时向编辑部声明,本刊将做适当处理。
|
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钻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时间:2025-11-05 刘俊俊,杨海军, 阚尔卿,王振菊,张新军 (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,新疆 库尔勒 841000) 摘 要:以巴州棉花秸秆(MG)废弃物为原料,通过限氧热解法制备生物质炭,探究棉花秸秆生物质炭(MGC)对溶液中重金属钴离子(CO2+)的吸附性能。通过扫描电镜拉曼光谱(RS)初步表征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,以吸附剂用量、吸附时间、吸附温度为因素,设计了正交实脸,系统研究了各吸附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。RS测定结果表明,MGC富含缺陷,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。正交实验结果表明,探索出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250mg、吸附时间4h、温度25℃,最大脱除率可达86.83%。研究成果为MG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重金属CO2+的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。 关键词:棉花秸秆;生物质炭;钴离子;吸附性能;重金属污染 0 引言 钴离子(CO2+)作为工业废水中的典型重金属污染物,其环境危害性已引发全球关注。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,全球每年约有3.6万t钴通过电池制造、合金冶炼、催化剂生产等行业进人水体系统。这种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显著的生物累积特性,可通过食物链传递,对人体造成多重危害。最新毒理学研究表明,钴暴露会干扰DNA甲基化过程,导致肺癌、甲状腺癌等恶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,同时可诱发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。 传统活性炭吸附技术虽然应用广泛,但面临显著的技术经济瓶颈,综合成本较高,这些局限性促使研究者转向开发新型可持续吸附材料。生物质炭作为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,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。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产体系,使材料成本较活性炭降低60%~70%,制备过程采用中低温热解技术(400~700℃)。其独特的分级孔隙结构包含微孔、介孔和大孔,比表面积增加,是传统活性炭的2~3倍。表面化学特性方面,生物质炭富含羧基、羟基、羰基等官能团,通过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机制对CO2+的吸附容量较传统材料提升数倍。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,棉花秸秆(MG)中的大部分采用粉碎回填或露天焚烧处理。采用移动式热解炭化装备(处理能力5v/h)进行资源化利用,可使棉秆转化率达85%。技术经济分析表明,棉花秸秆生物质炭(MGC)应用前景广泛。MGC 对CO2+的吸附技术不仅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,更开创了棉花秸秆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新途径,契合“双碳”战略目标,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循环经济价值。本文旨在探讨MGC对CO2+的吸附性能。 ……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