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刊对文章进行编辑、刊登和数字化发行。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,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,本刊被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》及中国知网(CNKI)独家收录。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以上数据库收录,请在来稿时向编辑部声明,本刊将做适当处理。
|
纳米颗粒协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时间:2025-09-16 廖树妹,李佳晓,詹远昇,苏森海,陈振峰 (中环(广东)环境技术有限公司,广东 广州 510000) 摘 要:石油泄漏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,其复杂的成分和与土壤、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修复技术难以有效去除。对Fe-Cu纳米颗粒悬浮液与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进行研究。结果表明,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果优于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(SL 18)和非离子型Ultraplex 表面活性剂;最佳条件为JBR425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为4%、纳米颗粒用量为6mg 以及土壤用量为4g,此时石油烃去除率达到84%;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中,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JBR 425和非离子型ltraplex 表面活性剂的纽合表现出最高的修复效率(94%)。研究结果表明,生物表面活性剂/Fe-Cu纳米颗粒悬浮液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巨大潜力。 关键词:纳米颗粒;生物表面活性剂;污染土壤;修复 土壤污染是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,其中石油泄漏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。石油烃类污染物因其复杂成分和与土壤、地下水系统的多重相互作用,难以通过传统技术实现有效去除。石油烃类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)或多环芳烃(PAHs)等,具有生物毒性、难降解等特点,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。因此,开发高效、环境友好的污染修复技术至关重要。 基于生物表面活性剂(如鼠李糖脂和槐糖脂)和纳米颗粒的污染修复技术,因其高效去除石油烃的能力受到广泛关注。其中,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、低毒性、高表面活性等特性,能够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有效提升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溶解性和迁移性;纳米颗粒则因其高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,在污染物吸附和降解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,尤其是在深层土壤和难以到达的区域。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Fe-Cu纳米颗粒相结合,旨在探索二者的协同作用,开发一种高效、绿色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新方法。 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