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 明
更多

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刊对文章进行编辑、刊登和数字化发行。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,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,本刊被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》及中国知网(CNKI)独家收录。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以上数据库收录,请在来稿时向编辑部声明,本刊将做适当处理。

详细内容

煤化工CO变换分质反应器的工艺改进研究

时间:2025-09-18     作者:​张玉恒,彭文海,任秀兰,王晶晶,武洪丽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化学工程与装备

张玉恒,彭文海,任秀兰,王晶晶,武洪丽

(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,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)


摘  要:该研究针对煤化工CO变换分质反应器存在的转化效率波动、催化剂失活及床层压降偏高等技术瓶颈,开展了系统性工艺改进研究。通过构建复合式床层结构,开发活性组分梯度分布的耐硫型钴钼催化剂,建立了工艺参数优化模型,形成多维度协同改进方案。实验验证表明,改进型反应器的C0转化率提升至96.8%,较传统装置提高4.5个百分点;床层压降低至22kPa,降幅达37%,催化剂使用寿命延长至12个月。该研究成果证实了分级温拉与梯度催化剂的协同作用,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工艺热力学限制,为提升煤化工装置能效开辟了新思路。

关键词:耐硫型钴钼催化剂;CO变换反应;活性组分梯度分布


0 引言

随着“双碳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煤化工行业正面临能效提升与清洁化转型的双重压力。具体实践中,CO变换作为煤制合成气净化的核心环节,其反应器性能将直接影响系统能耗以及运行稳定性。而目前煤化工企业使用的分质反应器普遍存在床层温度分布不均、催化剂硫中毒失活、蒸汽消耗过高等技术瓶颈,导致装置运行效率难以突破。特别是在高硫煤种处理工况下,现有技术体系已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能效与环保要求,亟需通过系统化工艺创新实现技术突破。已有研究中,文伟针对设备开裂问题提出的补强方案虽延长壳体寿命30%,但未触及热应力产生的根源,即床层温度梯度;刘景隆通过低水汽比操作将蒸汽消耗降低15%,但未解决由此引发的催化剂积碳问题;卢利飞等开发了低位热能回收装置,使余热利用率提升至68%,但并未建立与反应器结构的协同优化机制。由此可以看出,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点改进,缺乏对反应器“结构-材料-工艺”多要素的协同优化,制约了整体能效的持续提升。因此,该研究创新性提出三维协同改进策略:一方面,构建复合式梯度床层结构,通过分级温控模块与仿生流道分布器的集成设计,实现反应热的精准调控;另一方面,开发硫自适应催化剂体系,采用纳米包覆与活性组分梯度分布技术。此外,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,通过AspenPlus模拟与实验验证的迭代优化,确定最佳水气比与空速组合参数,为解决煤化工高能耗难题提供技术支持。

……
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技术支持: 时代之光 | 管理登录
seo seo